移动式混凝土搅拌站

展会播报

bob鲍勃体育

一个42岁的人给你提个醒:职场上你最好有个可变现的业余爱好

更新时间:2024-05-02 22:20:38作者: bob鲍勃体育

  之前有个词很火,“中年危机”,这个词出来后,在一段时间内制造了一焦虑,包括很多已步入30岁的90后,

  这个社会上,90%的岗位都是容易被替代的,哪怕是技术岗位,也是轻轻松松就招一人,中年人的性价比,永远比不过年轻人。

  不管你是一个已经过了30岁,还是快到30岁的人,如果你在一个薪水超过自己实际价值的公司,你应该好好珍惜此公司,小心翼翼维护此公司的未来,因为你离开了此公司,出来不见得比你在里面过得多好。

  但更重要的是,你最好有个可变现的附加技能,它能有效帮你抵御未知风险,还可以说是决定你中年享福,还是中年危机的关键因素。

  在这些年,苹果员工的平均岁数是31岁,谷歌30岁,腾讯、华为是28岁左右。

  35岁中年危机定律,其实除了大家熟悉的程序员以外,还有很多行业比如影视动漫、婚纱摄影、歌手主持、舞蹈演员等等,都是吃青春饭的。

  甚至现在很多风险投资,对企业老板的年龄都有限制,他们一致认为30岁左右最佳,50岁以上全部一票否决。就连老板都逃不过年龄危机,何况下面的普通员工,所以很多HR招人的时候,超过35岁的求职者一概不要。到了35岁以上,很多技术员、运动员、演员这类的工作者就只有被迫转岗,做一些其他事情来养家糊口。

  职场中之所以出现35岁危机,是因为80%以上的人,其职业技能单一,更重要的是职业技能没有随年纪的增长而增长,加之生活中的开支慢慢的变大,琐事慢慢的变多,导致其对企业所产生的价值越来越低。

  老员工的工资比新员工多,但价值还不如新人,只是资历老但没大的贡献,下场就可想而知了。

  一个人进步最快的时候,是进入增量状态后。比如我刚做动漫设计时,进步很快,因为设计需要的所有技能,对我来说都是新的增量知识,我每天学习,进步很快。但一个人进步最慢的时候,是享受存量且不接触增量后。

  一个人刚进入职场的前几年,是你的快速成长期,你的技能几乎是火箭发射般的速度在增长。但5年、10年后,也就是30岁之后,你就会进入一个反复运用存量知识和技能一个阶段,这时你的技能上涨的速度几乎是龟速,虽然你能力增长停滞了,贡献和收入都在降低,但是你的开支和生活琐事,却在大幅度的增长。

  我之前的文章说过存钱的重要性,但很多人不以为然,他认为存不存钱无所谓,会花钱才会挣钱。其实你在年轻的时候看着一直增长的工资和奖金,会让你极度的自信和膨胀,被各种消费主义洗脑,很多人不仅沉迷在各种冲动消费的APP中,还按揭了大房子,买了豪华汽车,感觉自己已经到达了人生巅峰。

  但是,当一个人开始步入中年后,有了孩子,父母身体逐步下滑,这些都将产生大笔的费用,特别是教育这块,我以前所在公司是K12教育龙头,美股上市,在全国有数百家线上线下培训机构,经常都能看到,当有家长在早教班或课外培训班报名点刷卡38000元的时候,都会楞那么一下。

  车子、房子、孩子,大量的贷款和教育费用,让中年人的开支远大于年轻人,而且这都是被固定死的刚性开支。但是他们的收入,却没有像预期那样一直增长,一旦下滑,家庭立马面临断粮的窘境。

  大多数的行业,如果你前期没有积累足够多的技能和资金,40岁几乎就是职业终点,你要在40岁之前赚够别人60岁的钱,同时在30岁之后清晰认知自己的职场处境,除了给未来存一点资金预防风险之外,更重要的是你还应思考学会1种或多种可以变现的业余爱好,也能说是副业技能。

  A模式:这是一种线性模式、直线的、单维的、缺乏变化的思维方式。很多刚出校门的职场小白,会选择A,他们认为自己会顺风顺水,一路上涨的走完一生,丝毫不考虑任何风险的存在。他们的思维方式都是从自我认知而出发的,收获只能维持一段时间,不管你怎么努力,你的收入都很快会达到天花板。

  C模式:是一种复利模式,简单说就是做事情X会导致结果Y,而结果Y又会反过来加强X,不断的循环。正如一张纸的对折,每一次都把之前的结果翻倍!很多职场老人,会选择C。因为残酷的社会让他们深刻的意识到,一帆风顺的走完一辈子,那是在做梦。

  B模式:断崖下跌模式,但是没有人会选择B,没有人会认为,B是自己人生中的未来。但冷冰冰的现实告诉我们,90%以上普通人的职业轨迹,都是B,在45岁之后出现断崖式的职场下跌,是最常见的情况。

  有些行业,马太效应和二八法则极其严重,是赢家通吃的行业,就比如软件行业,前20%的从业者,会拿掉80%的收入,而这里面的50%,又属于头部那1%的人才。

  很多职场人过度幻想自己的职业增长曲线,认为自己毕业后每年都应该涨薪,从月薪4000开始涨,要在十年时间里,涨到年薪百万。

  但有职场达人发现,在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薪资范围在4000-6000,这个收入对应的工作绝大多数也是一个普通大学毕业生,经过简单培训就可以做的,而且这样的工作换人做都差不多,你不信的话可以在各大招聘网上看,是不是薪资大部分在4K-6K的区间。

  所以绝大多数人的薪水,就会在4000附近波动,随着通胀而缓慢增高。十年前,大学本科生普遍的底薪是3000块,如今是4000。

  无论是能力上,财力上,还是心力上,你都要让自己足够强大,不受制于人,不有求于人,你才能更好的抵御各种未知风险。

  否则,表面上看起来安稳的工作,随着你的年龄变大,你会越来越害怕被裁员,家庭开支只是其中一个因素,更重要的原因还是舒适安稳的环境待久了,平时就没有注重风险的监测和竞争力的培养,年纪越大就更害怕付出了,越是没能力的人,也越没底气面对未知的风险。

  给大家说个真实案例,我楼上有个邻居杨叔,他今年刚42岁了,有一个孩子在读初中。他在一家老的建筑公司工地当站长,能够说是公司的元老级人物,以前,还挺羡慕他的生活的,毕竟手底下管着七八个办事员,和三十几人的混泥土搅拌站车队,月薪也有9000左右。

  但是,去年,他们公司改制,不仅淘汰了原有的老设备,全换成了新的数字化设备,连办公系统也全改成了ERP系统,一直以技术过硬著称的他瞬间没了立足之地,站长职位名存实亡,工作几乎被一名刚毕业1年的研究生副站长全权负责。

  杨叔除了操作以前的老设备和做几张报表以外,无另外的技能了,单位的领导顾及他是已干了20年的老员工,留了点情面没有把他直接辞退,而是给他安排了个所谓办公室副主任的闲职,每天就负责记录一下车队加油和维修的情况。

  以前是他安排别人,指挥命令别人做事,现在新的办公室主任、站长全是大学生研究生毕业,精力旺盛,对人对事的要求也很严苛,刚开始多少还会给他点面子,但是时间一长,杨叔也少不了被年轻领导批评。

  杨叔干的十分憋屈,每次看到他下班回来都闷闷不乐,有一次他在我家和我爸喝酒,我爸劝他辞职,但是他说:辞职?难啊,我现在孩子读初中,后面还要上高中、大学、买房子。老人身体也不好,上次带丈母娘去做体检就花了5000多。而且,现在年龄也大了,想辞职创业也没有精力。

  别说辞职了,年轻领导很看重工作效率和结果效率,现在连请个假都很难,更别说像以前那样没事可以睡个午觉或提前下班,更不可能了,毕竟,自己没啥其他能力,工资虽然少点,但有五险一金,多少还有点保障。

  现在职场中很多人就和杨叔一样,如果你工作几年,你的能力没有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而增加,那么你的收入不仅不会提高,反而可能会被毕业生倒挂。

  如果你一辈子没有实现自身能力的巨大突破,那么你一辈子也走不出这个4000块魔咒。如果你在一个企业熬了很久,凭资历和老板当初的赏识拿到了高出自己贡献的薪水,但是你做出的贡献,并没有年轻人大。那么你被开除的可能性就很大,这是绝大多数35岁以后中年人遇到的窘境。

  你的工作,是真的无法替代,还是随随便便就能找人替补,你自己要想清楚了。但是在大多数公司,老板需要的是一个能做事的人,他是断然不会为你的规划和人生负责的。

  所以,除了少数能做为合伙人的员工以外,老板是绝对不需要大部分员工有太大野心的,更不会把员工培养的具备不可替代性,它需要的就是一颗标准的,能安安稳稳做事的螺丝钉,普通毕业生4000,硕士以上10000,按学历定价,一线城市可能高一点,但相对来说房租和消费也高,基本相抵了。

  这个社会基本不会有老板愿意花费巨大代价,去培养你的自身能力,因为对公司来说这是一件血亏的事情,最后可能变成给他人做嫁衣。所以,最后不管你怎么跳槽,换多少家公司,你的情况都不会有太大变化。

  有那么一小部分人,他们脱离了中年危机的定律影响,就算是在中年危机最严重的影视演艺行业,他们依然披荆斩棘,老而弥坚。

  曾经的很多明星很早就做起了直播,他们不是自降身价,而是充分的利用附加技能,多维度发展。

  在全民焦虑的时代,只要你比别人多一种可变现的业余爱好,就能比别人拥有更多的机会。

  在不少企业,能力强的高管,能力多的高管,平时就有诸多猎头骚扰,被裁员后,上午发个朋友圈感恩企业的栽培,下午就有一堆猎头打爆电话。

  他们根本不需要去人才市场求职,更没机会求职失败。因为他们是公司运转的核心部件,是猎头最想挖,也最难挖的人才。

  这样的人,被无数的猎头骚扰,很多人接到电话后一听是猎头就直接给挂了。而一旦目标人选透露出一丝丝感兴趣的迹象,猎头就会像打了鸡血一样不停的挥舞锄头给这个人松土。这样的人,不惧怕公司裁员,更不可思议的是很多人在期待裁员。

  因为他们很多人除了拥有一技之长的技术,有的还会项目管理,有的会做销售,更不可思议的是的在被裁之前已经谈判好带走了一批客户。所以他们在任何一个企业,都能拿到这么高的工资,当然不怕裁员。能者达人所不达,智者达人所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很多朋友看完以上三个部分就会想:解锁1个附加技能,真的这么必要么?怎样去选择和获得对自己最合适的可变现附加技能,或者说可变现的爱好特长呢?

  任何一件能挣钱的事情都不容易,靠附加技能变现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你不可能像明星一样自带流量,也不可能像李嘉诚一样有商业头脑,你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只要你有乐观的心态,超强的自律和长久的坚持,那么成功的几率也非常大的。如何明智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可变现业余爱好,我给大家几点意见:

  之前有几个同事辞职,他们一起组建了一个工作室一起打造了一档非常火爆的短视频节目。在全网的影响力都是前3,但如果他们一直是围绕这个短视频节目继续去打磨、改进,争取平台的各种奖项一条路走到黑,那他们的成就很快就容易到天花板,甚至被别人超过和替代,这是线性思维。

  但那几个同事并没有这样做,他们并没有在这款节目爆火之后,继续再出第二季第三季,而是迅速另起炉灶,建立了一个教学平台,拓展了短视频运营、主持人孵化等知识付费栏目。

  这些同时具备的,就是复利增长思维模式。大家在选择自身的附加知识技能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这点,选择那些只要我们运用复利思维的坚持和努力就能有效果的技能,比如像写作、策划、运营、设计、管理等这些技能都不错。最后在哪个时间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变现同样是需要考虑在内的,因为这才是我们的目标。

  我以前学过一个附加技能就是策划运营,这个技能我认为很棒,因为当时我的本职工作是视频后期制作、影视特效设计,都帮很多公司制作宣传片,特效短片,我会用到很多的平面设计、三维设计和后期合成软件,附加技能则是把我设计的东西通过种种渠道和手段给推广出去,从而我能够获得特别大程度的曝光,还有很多人的评论点赞和反馈建议,这又帮我理清了很多模糊的经验、感受,促进了我设计层面的进步的同时,还能够获得更多的个人品牌提升,这就形成了一个增强回路,运营策划这一附加技能越牛,我的设计技术和思维进步就越大,个人品牌影响力提升也越快。

  欢迎关注@彪悍猫先生,资深媒体人、设计师,从思维到技能,只写最接地气的逆袭干货,让你一路逆袭!